8月23日下午,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联合爱思青年在我宫梦想剧场举办了思想聚会之“公益力”。
究竟何为公益,公益为何?当谈论公益时,我们又在谈论什么?这是当天所有嘉宾演讲的主题。
“所谓超越环保,是摒弃做秀式的环保,是从超越自我开始,从垃圾不落地开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天蓝水净的家园”这是我国著名民间环保人士和科普教育工作者陈永松在现场说到话。现场,他还发起了“垃圾不落地签名承诺行动”,旨在通过联名的方式,号召公众参与到垃圾不落地的环保行动中来。
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生计发展共赢事业的冯杰,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有关位于大熊猫生态保护区的李子坝村,如何从一个烧炭村转变为低碳村的故事。
进过外企,做过电商,现在是“超级拾荒匠”的汪剑超,与大家分享了绿色地球在公益生产力上面的实践。他说到:“公益需要一腔热忱,同时也需要企业家精神,当我们把商业思维引入公益领域,我们获得了持续力、复制力和更强的影响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公益生产力。”
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转身公益,王克勤和他的团队正在为600万肺尘病农民兄弟奔走呼告,旨在推动企业与政府负起责任,从而拯救更多生命。王克勤围绕公益传播力说:“救援是基础、传播是龙头。公益行动是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行动,公益传播首先是公益心的传播。一个问题能否解决,并不取决于它有多严重,而在于这个问题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多大。因此我们讲,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处处可公益,点点可公益。轻点鼠标,普及常识,亦可救命!”
“小母牛,大改变”,在国际小母牛机构已服务15个年头的程培林,通过生动的案例,与观众分享了关于如何改变贫困的话题。“贫困离我们远吗?贫困的问题是钱的问题吗?贫困深入到人的精神、视野和思想。因此,改变贫困从一头牛开始,却不止步于牛,最终得到改变的是受助群体的观念、思想和精神面貌,当受助者最终转变为自立自信的施助者,扶贫才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热衷互联网公益创新,曾在新浪微博发起“请农民工兄弟吃顿饭”公益活动的贺永强认为,人人创造,人人分享,要从分享的角度做事情,才有可能把一个想法做成一份事业。公益也是如此,不要动不动就把公益道德化和抽象化,那样并不利于公益的传播,反而只会与大众拉开距离。
演讲结束后,嘉宾还在提问环节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积极互动。
当天还特别在活动外场增设了“好市集”。关爱自闭症群体、豆苗计划、关注环保绿色、成都义工等10家公益机构展示了自己的公益产品或公益衍生品,吸引了不少市民上前咨询了解。